环境介质的影响是指各种气体介质对磨损的影响以及对润滑状态、润滑剂的影响。一 般在空气中摩擦时,随着滑动速度不同和温度不同,可以出现氧化磨损过渡到粘着磨损, 以及粘着磨损又过渡到氧化磨损。
外界气体介质对摩擦表面的温度有很大的影响。在空气和氧的介质中摩擦时,在所有 的速度范围内试件温度均不很高,为350~400C,而在氢气二氧化碳介质中摩擦,试件 温度可达1200~1300C,温度的提高有利于粘着现象的形成。
润滑状态对磨损影响较大,例如边界润滑时的磨损值大于流体动压润滑时的廉损值, 而流体动压润滑时的磨损值又大于流体静压润滑时的磨损值。
温度可以改变摩擦副材料的性能。例如金属材料的硬度一般是随温度而变,温度越 高,硬度就越低。金属材料的互溶性也与温度有关。
温度导致材料相变对金属的摩擦、磨 损性能也有极大的影响。
在不同温度下真空中钴对钴的摩擦、磨损试验结 果,它表明350C以下的磨损率较280C时大100倍,这是由于环境温度和摩擦热的联合 作用而使表面材料转变为面心立方晶体结构,使工作滑移面的数目增加,接触点增多所 致。
温度也改变摩擦表面污染膜的形态。在通常大气环境下,大多数金属都覆盖有氧化 膜,温度的变化对氧化膜和形成氧化物的种类都有显著影响。
如果工作温度过高,润滑油就易变质,首先氧化,随后热解。润滑油的氧化、热解 是不可逆变化。所以高温下必须考虑使用固体润滑剂等。
表面粗糙度降低,抗粘着磨损的能力增大,但过分降低粗糙度,使润滑剂不能储存于摩擦表面内,又会促进粘着。
表面接触区分子相互作用,在某些摩擦条件下(例如有润滑剂、完全清洁的表面,周围为气体介质时),其接触区的分子相互作用使摩擦系数变化。
例如铜合金(或铜) 与钢在甘油或酒精甘油中进行摩擦,在一定的规 范下钢表面形成高铜薄层,摩擦系数极低(仅0.01),磨损极小。这种选择性转移现象待 进一步研究。